如果有一臺機器能在牛熊之間嗅到潮汐,你愿意把錢包交給它嗎?不是玄學,而是趨勢追蹤:用價格延續性捕捉大波段收益。研究顯示,時間序列動量長期有效(Moskowitz, Ooi & Pedersen, 2012),但把理論變成穩定的收益,需要謹慎設計與嚴密評估。
先說流程(簡單明了):1) 數據采集:高質量價格、成交量、市場深度;2) 信號生成:移動平均、突破或動量信號與參數范圍;3) 回測與交叉驗證:用滾動窗口做walk-forward,避免過擬合;4) 策略優化:以穩健性為目標(不是僅追最大年化),使用蒙特卡洛、穩健優化或約束最小化(參考Markowitz基礎);5) 風險控制:最大回撤、尾部風險(VaR/ES)、倉位限額;6) 執行和流動性管理:考慮滑點、沖擊成本與最小成交量;7) 實時監控與參數復核。
收益評估不要只看年化率。結合夏普比率(Sharpe)、Sortino、Calmar和回撤持續時間來判斷質量,且要做情景壓力測試。優化時把交易成本、稅費、融資利率都建進模型,否則“紙上收益”虛高。流動性方面,Amihud(2002)指出成交量與價格沖擊直接影響策略可實現性,尤其在危機時刻,平倉能力決定能否保住收益。
策略優化要追求“穩健而不精明”。避免對單一參數敏感的高回報模型,采用參數范圍優化和步進測試,使用滾動回測檢驗長期穩定性。風險評估要包括隱含的活躍風險:杠桿、集中持倉、對沖失效。最后,治理結構也重要——明確定期復盤、禁止頻繁參數重調、建立事前止損與事后復盤機制。
總之,趨勢追蹤能帶來可觀收益,但不是一次調參就能萬年有效的魔法。把流程做細,把成本、流動性和尾部風險納入模型,才是把“潮汐”變成長期現金流的關鍵。(參考文獻:Moskowitz et al., 2012;Markowitz, 1952;Amihud, 2002;Jorion, 2001)
請投票或選擇:

1)我愿意嘗試小規模實盤測試;
2)需先做完整模擬并通過一年考核;

3)我更關注資金流動性與應急平倉方案;
4)我想看更具體的參數與回測樣例。
作者:李思遠發布時間:2025-10-24 15:06:49